首页  /  看设计   /  景观  /  正文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片区适老化改造 | 奥默默工作室

奥默默工作室 2021-08-04
原创
  • 项目名称: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片区适老化改造
  • 项目地点: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
  • 设计公司:
  • 建成时间:
    2020年10月
  • 图片来源:
    章勇、胡义杰

人/家/城 


“野人们停下战车,决定这是他的家。他选择了一块空地,砍倒四周的树木,他弄平地面,开出一条小道,通到溪流或者刚刚离开的部落。”

——勒•柯布西耶


正如柯布描述的人类建造第一座建筑一样,曾经的大学生们满怀热情,从全国各地来到闵行,创造了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工业卫星城。如今,当年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一个由建设者创造的城市,可以还给年迈的建设者什么样的回馈呢? 

江川的建设既有大刀阔斧的规划,也有自然形成的亮点;既有理性原则主导的市场经济,也有水乳交融的市民参与。改造设计也要跳出模板(stereotype),若不同的空间与不同年迈居者/建设者可以沟通而共鸣,那我们的此次更新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江川路老城老照片

fb90eaffa15542fca152100ce846da01.jpeg


 

基础研究


历史背景


江川于1958年被规划为上海第一个工业卫星城;改革开放后,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闵行开发区便成立在江川。作为闵行老牌工业化产业“四大金刚”的集中承载地,江川路街道曾是老闵行最繁华的区域。 随着电机片区原有产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及居民的老龄化,各类设施逐渐老旧,许多空间闲置荒废,老工业历史逐渐被人遗忘。针对人、居住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老化进行重点部位改造的需求日益迫切。


陈旧的设施与城市空间

640.gif



调研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的前期调研中,工作室蛋黄派社区营造团队通过实地问卷、访谈、现场考察体验等方式,对江川路电机片区进行了全方位的病灶分析,对严重老化的区域进行了改造要素筛选,对周边居民深入走访调研,逐渐明确不同尺度下的差异性需求。  


调研方法、 江川路片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片区老人的相关需求汇总

研究方法.jpg

微信图片_20201020175302.jpg

微信图片_20201020175250.jpg



从居住空间到城市——全流程的病灶分析


居住空间

通过走访、搜集电机片区的现存户型,总结了8种基本户型,也敲定了“劳模之家”作为改造范本,总结了老公房常见的共性痛点(空间局促、生活不便、设备老旧、安全隐患、高差不齐、空间杂乱、缺乏储物空间等),选取王爷爷、夏奶奶作为本片区老年人典型,进行适老化设计。


江川路片区的8种常见户型

微信图片_20201021195640.jpg


入户楼道

 模拟老人离开居家空间的流线,我们发现老公房的楼道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结构及建筑面层问题(局部非承重墙体开裂、建筑面层脱落、墙面反碱返潮甚至霉变等);疏散安全问题(楼梯不满足现有规范,私物占用公共走道现象严重)。 我们对该楼道进行详尽的结构检测等,旨在保证入户楼道区域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无障碍设施。

居住小区与小区大门

一些无障碍通道仅设置于小区外部,小区内部并未划分老年人无障碍的行进区域。老年人在小区行进过程中,可能与非机动车或者机动车碰撞。小区大门仅供通行,过于消极。

城市道路与城市空间

片区存在大量共性问题,如水泥或沥青地面开裂,地面砖缺失、缺乏斑马线、公共活动区域量少质差等。北竹港桥“一桥四方”区域周边适老化设施缺乏尤为严重,且位于片区核心,我们经全盘考量后最终确定在该地集中设置适老化设施。


片区内部的图底关系

微信图片_20201020175306.jpg



设计策略 


适老化改造的反思


现存的适老化改造,往往仅局限地针对建筑室内、居住小区内部或室外公共空间的某个部位,则此类改造必然是不完整的。

为了实现片区全面适老化防护,需对总结老年人的共性需求,并通过在给定城市范围内的活动路径可能性分析,筛选出改造的点线面要素,进行针灸式的改造提升。 


老年人行进过程中的问题、最终确定的改造“点、线、面”范围

微信图片_20201020231721.jpg

e7f1e4f5f3ea7f955214437140697aa.jpg



需求的差异与改造策略

面:粟上海•红园及周边公园——精神文化活动空间需求

改造的原址曾为社区中心与茶室,缺少文化以及公益性的室内活动空间。新的美术馆应立足于江川路后工业时代文化,在恢复社区公益性的同时,融入“工业遗存”的烙印。

美术馆是一个社区共享活力发生器,在展览及文教功能之外,引进乐活空间、综合剧场、社区图书馆和便民小店,融合多重需求。我们又将源自“四大金刚”设备的概念与刘海粟“十上黄山”图画中提炼的刘海粟色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工业美学建筑语言。


美术馆建成前后对比

红园.gif

美术馆外观

_DSF5565.jpg

_DSF5636.jpg

_DSF9080.jpg

_DSF9149.jpg

_DSF9121.jpg

美术馆室内

_DSF8953.jpg

_DSF9038.jpg

_DSF9066.jpg

_MG_0043.jpg

_MG_0068.jpg

功能分布

轴侧.jpg

功能轴侧.jpg


面:孝亲广场疗养花园——记忆与历史需求 

疗养花园面积约为900平方米。如何让后来者能在其中阅读工业区厚重的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此地的工业特征要素拼贴到疗养花园中,利用现状亲水步道结合绿化,旨在用最小的代价串联优势资源,最大化程度留存历史记忆。


闵行工业区记忆

微信图片_20201021162020.jpg

疗养公园改造前后对比 

公园.gif

公园卫生间改造前后对比 

公厕.gif

社区食堂旁边的康养公园

_MG_0420.jpg

_MG_0394.jpg

_MG_0396.jpg

_MG_0538.jpg

_MG_0492.jpg

_MG_0487.jpg

_MG_0439.jpg


面:悦享食堂及周边——餐饮活动空间需求 

调研过程中,周边老年人居民呼声最高的“刚需”是助餐。最终敲定通过改造煤气站来满足这一需求。

考虑到周边亦有独居老人,公共空间也极为匮乏,社交行为也应该有发生的场域,故而对煤气站及周边区域进行功能、空间、景观的梳理,在提升一层公共空间丰富性的同时,给予了二层平台以社交行为的可能性,拓展其情景模式。


江川路社区食堂及其周边区域

08d85161a4df2e1de569d92ace5eef8.jpg

502社区食堂改造前后对比

食堂.gif

江川路社区食堂建成效果 - 远景外观

DJI_0488.jpg

_MG_0256.jpg

_DSF6696.jpg

江川路社区食堂建成效果 - 近景外观

640.webp.jpg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江川路社区食堂建成效果 - 室内

640.webp (4).jpg

_DSF1128.jpg

_MG_0026.jpg

_MG_0034.jpg

全场地扶手系统、全场地地面导视系统

_MG_0290.jpg

640.webp (5).jpg

  

点:劳模之家——辅具需求

老人有视力较弱,腿脚不便等问题,仅利用现有辅具并不能对老人的生活产生质的改善。我们自研创新适老智能轨道和机械臂,打造“机械”护工,不仅可以充当扶手,还可以通过替换机械部件实现多重用途,如拖地机、吸尘器、机械手、置物篮、移动座椅或者电动机械用具。


劳模之家改造前后对比

劳模之家.gif

无障碍设计以及辅具“机械臂”使用

640 (1).gif

640 (2).gif

改造后室内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640.webp (8).jpg

640.webp (9).jpg

设计成果中解决的问题与优势

改造亮点.jpg

适老轴侧1_副本.jpg


点:入户楼道——色彩与光的需求

入口的穿孔板和水磨石扶手以及楼道内部的暖色系材质,在视觉上营造出温馨的气氛。楼梯间内设置了全方位感光照明系统,两侧扶手贯穿整个楼道。对于光线亮度、色温,穿孔板颜色的筛选以及基础无障碍设计,缓解了老年人在上楼过程中的不适感。


老年人对于色相、明度、空间倾向调研  图源:《基于行为心理分析下的养老建筑空间色彩量化研究》于政坤,工作室重绘

c5614b3f944ae7a95712fb798b60989.jpg

9f99679771c5df7eb462b202e834ab1.jpg

0e866a13f94824c163669cd1ea66867.jpg

微信图片_20201021162016.jpg


楼道口改造前后对比

楼道口.gif

楼道改造前后对比

楼梯.gif

楼道及住宅入口空间的光线及色彩控制

_MG_0185.jpg

_MG_0172.jpg

640.webp (11).jpg

640.webp (12).jpg


线:小区出入口与街道指示系统——日常性外出辅助需求

通过实地调研老年人日常出行的行为轨迹,在关键部位设置社区慢行系统、全场地扶手系统、全场地地面导视系统,通过出行全流程的适老化改造,满足其日常性外出辅助的需求,保护老年人不受常规的意外伤害。


小区入口改造前后对比 

小区口.gif

北竹港桥改造前后对比

公路.gif

小区内外的适老化设施

_MG_0023.jpg

_MG_0254.jpg

_MG_0334.jpg


合力:要素的综合

若想在资源、规模、资金、管理等多重限定下形成较好的改造与使用效果,需做到多层次的关注。改造从室内近人尺度过渡到城市空间,通过人与人、人与项目、项目之间的不断磨合与资源平衡调配,最终在“点线面”改造策略下,达成更合理的适老化改造效果。

 

项目的“合力”

微信图片_20201020230727.jpg


四结语 改造的落实,需要居民、居委会、政府各部门与建筑师之间不断磨合共建才能形成。我们认为,当下复兴历史街区,需要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物质性修缮,深入发掘、保护和激活生活意义,而进入“日常性”的复兴。以最小且最具示范性的介入方式,达到最适宜的片区更新成果。 但同时,我们认为,一是目前仅有针灸式改造的覆盖面依然不够,若想产生质变,需大面积推广;其次,后期的社区营造在下一层级的工作中更为重要。工作室的社区营造IP项目“蛋黄派——在发现之旅”也在稳步推进,旨在针对江川路的病灶,打出持续性疗愈的“组合拳”,最终再现江川路电机片区昔日繁荣,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


江川路项目汇总 

640 (4).gif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片区适老化改造

项目地点: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

设计单位(规划、建筑、景观、室内、VI导视系统):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奥默默工作室、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张海翱、徐航、姚奇炜、李迪、朱婷婷、李纪鸿、苏晓鹤、曹家昌、段依林、杨亚东、李刚、孙加颖、渠基建

社区营造: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奥默默工作室蛋黄派社区营造团队

建设时间: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

特别感谢: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办事处

建筑摄影:章勇、胡义杰

文字编辑:梁栋楠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2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