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主办的行业权威杂志《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gazine),2013年2月刊, 用俞孔坚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兼职教授;土人设计首席设计师)的著名论断"景观设计学是一门生存的艺术"作为开篇,用了几乎全部版面,介绍了中国的景观设计实践和景观设计教育。以"中国之幸"为题,介绍了俞孔坚在开拓当代景观设计学方面的成就。

接着,《景观设计》又以"中国的奇迹——土人设计"为题,用了大量篇幅(共53个版面),介绍了中国"土人设计"(Turenscape)最近在中国完成的一系列项目,包括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上海后滩公园,天津桥园,睢宁流云水袖桥,秦皇岛滨海景观带(生态修复项目),北京褐石公寓低碳住家等,并对这些国际前沿的设计予以全面地评述,在充满溢美之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在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的不足。【详细】

我想其实没必要告诉大家说俞孔坚是一个奇迹,大家对于他或许早已熟知。他位于北京的土人设计公司拥有600余位设计师;作为院长,他还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十余年间,他出版了16部专著,编辑出版了一本中英双语的杂志《景观设计学》;十五年的时间里,他用雄辩的演讲劝诫了众多中国市长(这些精彩的演讲还编纂成册业已出版);拥有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作品荣膺9个ASLA奖项;并多次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最不可思议的是,拥有这些成就的他仅仅正当不惑之年。

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旨在生态修复:将坚硬的混凝土从自然的皮肤上揭去,代之以生态廊道;恢复湿地,让乡土植物得以繁衍生息。很多这样的设计初衷都来自一个信念,从农村走出来的俞孔坚坚信:浪费土地即是犯罪。所以他必须还土地以丰产的天道,供生命繁衍。没有矫揉造作的装饰 !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向日葵,因为它们在秋天能够大获丰收!种植无需修剪的野草,这样自然不需要用农药、除草剂以及机器,还能为鸟类和昆虫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何乐而不为呢。还有稻田校园,到了秋天就是一番学生在田里收割的金色的景象。

俞孔坚有着独特的魅力,他温暖,平易近人,爱微笑着讲引人入胜的笑话。就在你了解这些"典故"之前,你已经被他追求的事业和信仰所深深感动。【详细】

虽然有一些遗憾,但如果你花上一个早晨,到水袖桥游览,你就会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成功和可爱的项目。早上第一拨来的使用者是练太极的老者,他们登上天桥,分散地站在不同的地方。他们优雅的身手,不禁让人想起整个天桥和谐的韵律。这时你会看到老人抱着孙儿在休憩,这也正是俞孔坚当时设计时提出的人人皆方便地使用天桥的用意体现。小孩喜欢在天桥的引桥上跑上跑下,一会儿一直跑到下面的花园中,一会儿又沿坡道一直跑到桥的高处,一旁的父母或者祖父母和蔼地端详着。中午,在政府办公楼里工作的人们走了出来,坐在天桥下的玻璃钢长凳上,开始了午餐。一天里,人们从河流一侧压抑的高密度楼房走出,顺着空中步道,来到另一侧的森林广场。我们能想见,在每天的某一刻,他们都盼望着这空中漫步旅程的到来。【详细】
我们怎能不为土人设计在后滩的成就而鼓掌?俞孔坚、土人设计和后滩公园都打破常规,富于新意。通过后滩公园和其他的项目,俞孔坚扭转了亚洲景观设计师"拙政园"式的设计思维:莲叶布满的池塘、细心引导的视线、精心布置的装饰,都只为了士大夫的"雅趣"。
身处于后滩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感觉真的很好。上海是一个很大、嘈杂、受污染、炎热、柏油铺就、水泥筑就、钢筋牢笼的城市。后滩公园提供了10公顷令人愉悦的逃离之所,公园精细布置的小空间里,翠竹盈盈,野草丰美,葵花向日,稻田畦畦。宽阔的栈道和小径蜿蜒于梯田水塘之间,宛若慵懒流淌的小溪。原来的货运码头,提供了俯瞰河流,远眺远处高楼的绝佳视点。树木的荫翳也挡住了背后被污染的河流。【详细】
穿越开敞而平整的入口空间,俞孔坚设计了21个大小不同、深度各异的池塘,就像细胞一样聚集一起,并用步道串联其间。当我们一起参观公园的时候,俞孔坚把这些池塘称作"泡泡",而且说它们的形状和深度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综合考虑:对场地的雨洪模式的分析、浅层地下水位以及湿地植被特征,这构成了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场地上种植大量的植物,这是为了达到并保持场地净化的目的。这个设计试图一次性地解决场地上存在的所有问题,让它看起来更美、改善土壤质量、处理大量垃圾、解决排水的问题、过滤和净化场地水体。
桥园看起来似乎比许多城市公园都充满"荒野"之感,其实,它一点也不"荒野"。尽管水和植物随处可见,俞孔坚所认为的自然过程通过这些经过精心设计过的池塘却让人能感觉到这不仅仅是自然。俞孔坚经常谈及这片场地过去在历史上的地理特征属于沼泽,但它丝毫没有显示出和任何我去过的沼泽相似的地方。这些由湿地植物所围绕的池塘都是圆形的,明显可以看出设计的痕迹,当你漫步在公园蜿蜒的道路之中时,植物和空间一直在持续地变换。道路交织在一起后又沿池塘铺开,它们并没有明显的指向,但也不会让人迷失。每20-30步的距离,眼前的景致都会从一片茂密树林的近景变成有距离的中景。从主要步道上分杈出木栈道,向下延伸到池塘中间,延展开一个个木平台。这些平台都很幽静,水从茂密的芦苇丛中渗出。身处其间,你仿佛以为自己并非在繁闹的天津城区。【详细】
场地几乎呈四方形,四周都被城市干道所环绕,簇拥着高密度的房产开发,使流向原场地的自然水源被截断了。在俞孔坚的设计中,公园周围城市的雨水通过地表或管道收集入公园 ,先进入围绕着场地外围的一系列过滤池塘中。这些池塘犹如一条项链,先过滤输入的雨水,然后渗入至中央湿地,而中央湿地却是在整个转变过程中完全不被触摸的部分。方案中选择了简单的填、挖土方策略,创造了一系列池塘和土丘。俞孔坚很自豪地宣称场地上一铲泥土都没有添加进来,也没有一铲土被运送出去。此外,除了沿着边界种植的白桦树之外,再未引入新的植物,而是遵循让乡土植物自由繁衍的原则。选择白桦树是为了体现本地所具有的北方地域特征。【详细】
这是土人设计2010年赢得ASLA专业设计奖项的三个项目之一,位于秦皇岛——北京东部海滨的游览胜地。项目对市中心南侧的海岸线进行了生态修复设计。这块场地在一个重要的国家鸟类保护区之内——秦皇岛湿地保护区,处在一个河流汇入渤海湾的入海口地带。它正好位于候鸟从东北亚以及中国南方、印尼、澳大利亚、东非之间迁徙廊道的交汇处,这也使得秦皇岛成为了一个春秋时节观鸟的绝佳之地。土人设计的场地是一个公共海滩——北戴河的鸽子窝公园的一部分,北戴河是秦皇岛的三大城区之一。
在旅游区一公里以外的地方,能够欣赏到土人设计的生态途径。通过一些设计策略,这个公园继承了从中国宋代延续下来的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将自然景致——方案中的海岸风景,良好地结合到步行栈道的设计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步移景异的观感画面。密林中间打开了一个远眺大海的视野,沉浸到场景中的壮美画面,以及海浪的澎湃涛声,特别是海滨的鸟鸣,使人在这里能体验到一种与周遭完全不同的感受。【详细】
俞孔坚肩负着在国土尺度上保护和重塑中国水系统的神圣使命,在很多雨洪收集的景观项目中,他已成功运用了土地复垦技术,同时他把这项技术也移植到了自己家的寓所中。俞孔坚的寓所位于北京西北部的一栋五层楼的公寓楼房的四层和五层。
俞孔坚的寓所已经成为了邻居、学生以及环保人士争相探访的"景点"。根据俞孔坚介绍,每年他的生态设施能够收获约40公斤蔬菜,节约2000度电。经过计算后,俞孔坚说,如果全中国每个家庭都能采用和他一样的家庭生态设施,每年就能节约相当于3个三峡大坝所发的电能的全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