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建宜居城市民最重居住环境

admin 2006-01-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三成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个城市是否宜居首要标准  为了解市民对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感受和看法,本报联合专业调研机构锐智阳光信息咨询公司,于1月14日至16日进行了问卷调



  近三成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个城市是否宜居首要标准

  为了解市民对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感受和看法,本报联合专业调研机构锐智阳光信息咨询公司,于1月14日至16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住环境最被市民看重,29.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首要标准,其他依次为社会环境(15.1%)、就业状况(13.9%)、经济发展状况(13.9%)、治安状况(8.4%)、交通通讯状况(7.1%)等。

  此次调查采用街头抽样访问的方式,围绕物价、交通、环境、医疗等问题,对18~60岁之间的北京居民展开调查,回收有效样本315份。

  经济生活

  3/4受访者认为物价偏高

  受访者对北京的市场丰富度和购物便利度等指数比较满意,但认为物价水平偏高。51.5%的受访者认为北京市场很丰富,23.0%的受访者认为丰富,24.7%的受访者认为一般,而认为不丰富的仅有0.8%.同时,52.1%的受访者认为购物很便利,17.1%的受访者认为便利,而感到不便利的仅为5.4%,25.5%的受访者认为便利程度一般。

  但在物价方面,61.1%的受访者认为偏高,13.4%的人认为很高,另有24.3%的人觉得物价水平一般,而认为物价水平较低的只有1.3%.

  教育医疗

  低收入者看病难尤其明显

  在对于教育资源的调查中,30.3%的受访者认为便利或非常便利,51.6%的人评价一般,认为不便利的只有18.1%.与此相应的另一组数据是:72.4%的受访者认为教育收费高,23.3%认为一般,认为教育收费低的只有4.3%.在医疗方面,33.9%的受访者曾有看病难的经历。进一步分析表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受访者有过看病难经历的比例超过半数,为51.2%;而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6.6%.由此可见,低收入人群看病难的问题尤其明显。

  交通出行

  3成上班族常因堵车迟到

  调查数据显示,51.1%的受访者上班路上要花费半小时以上,21.1%的受访者从家到单位的时间在15分钟以内,在16~30分钟之间的比例为27.8%.在此情况下,32.1%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因为堵车造成上班迟到,另有47.3%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有此经历。

  安全保障

  6成受访者满意公共安全

  安全感是衡量宜居与否的重要标准,调查表明,公众对北京的安全保障还是满意的,63.3%的受访者对此表示满意。对于政府处理突发应急事件的效率及效果,认为满意的为62.3%,其中认为很满意的是19.2%,24.5%的人认为一般,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只有13.2%.但49.8%的受访者对北京的治安状况评价一般,29.8%的受访者觉得好,认为不好的比例为20.5%,其中3.8%的受访者认为很差。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算上未得手的,63.9%的受访者或其身边的人有过被扒窃经历。

  环境设施

  评价“一般”者居多

  将噪音、空气质量及垃圾处理等影响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市民对北京环境质量的总体评价如何呢?调查数据表明:44.8%的人评价为一般,18.4%的人认为好或很好,认为不好的比例为26.7,10.1%的人认为环境很差。调查中,有23.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存在或曾经存在噪音污染问题。

  和谐程度

  本地人外地人分歧明显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本地人和外地人(按户籍判定)的比例接近1:1.问及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态度,总体上有48.7%的受访者认为一般,34.4%的受访者认为友善,15.5%的受访者认为不友善,而认为本地人对外地人持对立态度的受访者仅为1.3%.进一步分析表明:52.8%的北京户籍受访者认为本地人对外地人态度友善,而外地户籍受访者持同样观点的仅为16.1%,分歧明显。

  网友谈宜居

  北京应如何建设宜居城市?两会期间,本报与搜狐网联合征集网友意见,以下为部分网友精彩建言。

  哪里流动人口多,哪里就发达。我居住的城市流动人口很少,我们这里就落后。流动人口能给城市带来生机和活力,请不要限制人口进入,如果北京放开人口进入,13亿人也不可能都去北京。

  IP地址:60.2.22.*

  北京应向上海学习,在规划的新城中多上写字楼和高科技项目,不要一味地搞住宅楼。譬如,通州区位置类似上海的浦东,但北京的规划不如上海。

  IP地址:219.245.229.* 

  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黏合剂。北京园林局对老年人发售优惠年票的做法很得民心,建议文物部门的博物馆等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单位都推而广之。

  IP地址:221.219.242.* 

  首先不能歧视外地人,再者让人人都有住房,让外地人真正感受到首都的大度。

  IP地址:221.219.12.* 

  专家说法

  北京为交通拥堵付出代价太大

  俞孔坚称,北京建宜居城市最大难题在于交通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认为,“宜居城市”没有具体标准,但总需要蓝的天空、绿的草地、良好的水质和空气条件、方便宜人的步行空间和自行车道。他认为,北京的环境质量在世界上处于偏下水平,距离居民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除了生态和环境条件,北京建设“宜居城市”最大的难题还在于交通。

  俞孔坚说,北京现有的交通状况距“宜居城市”的要求还远远不够,这是以往城市发展模式长期积累的结果,是过分依赖小汽车的结果,从根本上讲与北京的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有关。现在北京的城市仍然是居住区与工作区过于集中,单一的功能分区问题很大,这会导致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里,小汽车集中在比较固定的路段上。而且,当市民的支付能力不是问题之后,汽车道路越多越通畅,小汽车发展也越快,这会导致土地和空间的巨大浪费,城市将越往外摊,越不易于形成步行人的城市,宜居性也就越差。

  俞孔坚表示,国际经验表明,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不是千方百计让汽车开得顺畅而不断修路,而是减少小汽车的使用,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公交、自行车和步行人。

  俞孔坚认为,交通拥堵将使北京成为一个效率低下的城市。上班族一天要花1到3个小时在路上,有时候甚至更长,北京为交通拥堵所付出的代价太大。

  俞孔坚表示,现在北京绝对的环境质量指标与世界较好城市有较大距离,同时跟北京居民的相对期望值也有不小的差距,北京居民对环境质量较大程度上表现出不满。由于受到气候、水文条件的限制,北京环境质量的提高比较困难。在政府的努力下,近几年空气质量比前几年有所提高,但总体质量还是较差。

  代表委员说宜居

  吴文凯(北京市政协委员)

  控制人口不能靠禁令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吴文凯说,建设宜居城市,涉及政府管理、公民道德等多方面内容。但对北京来说,目前首要的是控制人口,不然能源资源、社会环境都受不了。

  吴文凯认为,控制人口不能出台禁令,让外地人不要进来,也不能仅仅通过计划生育来实现,具体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这是北京建设宜居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

  吕植中(北京市政协委员)

  四合院有人方有活力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副秘书长吕植中认为,宜居城市应该使市民生活便利、心情舒畅。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居住在旧城区市民的利益,把危旧房改造与旧城区保护结合起来。

  吕植中认为,在改造和建设旧城区的过程中,除适当改善住房和市政设施外,要注意保留原来的胡同机理。除建设一批供游客住宿休闲的区域外,更要注意保护四合院内老百姓的居住氛围,“不能把所有的四合院都改造成深宅大院,四合院有人居住生活,才会有活力和灵气。”

  石定果(北京市人大代表)

  宜居北京亟须安全感

  在本次人大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石定果提交议案《安全感是宜居城市的应有内涵》。

  石定果认为,“安全感”不仅指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也不仅是应急救灾、事故处理,而应未雨绸缪,事前减少需要应的急、需要救的灾。

  作为一个宜居城市,市民不会担心养老保险没有着落、到医院挂号得靠号贩子,市民感受到的应该是方方面面的“安全感”。

  张礼栓(北京市人大代表)

  瞬间人口已达1740万

  北京市人大代表张礼栓在提交的议案中表示,如果人口与车辆均远远超过城市的承载能力,宜居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张礼栓称,资料显示北京的瞬间人口已经达到1740万。同时,北京的车辆已经有近270万,比上海多70万辆。从去年年初起,北京平均每天有1000辆新车上路。照此下去,北京可能会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交通最拥堵的超大型城市。张礼栓认为,目前社会公共安全、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脏乱是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对宜居城市这一定位要有更加具体明确的界定,实施要求要细化。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