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两院院士周干峙:城镇化率不是越高越好

admin 2005-08-29 来源:景观中国网
  “农民进城不是越多越好,城镇化率不是越高越好。因为世界上城镇化率超过90%甚至于更高的国家和地区,并不都是最发达的国家。”在不久前举行的“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
  “农民进城不是越多越好,城镇化率不是越高越好。因为世界上城镇化率超过90%甚至于更高的国家和地区,并不都是最发达的国家。”在不久前举行的“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理论与实践高层研讨会”上两院院士周干峙表达了上述观点。他说,我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也不是最发达的地区。东北地区,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到了40%,最近10年徘徊在50%左右。内蒙古城镇化率比其它地区平均水平要高,有一个地区11万平方公里的人口集中在一个镇上,城镇化达到了100%,全部是林业工人。所以,城镇化率不能作为一种经济指标来追求,不能互相攀比。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能不要农民 

  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应该说是城镇化过程中或者在城镇化中后期阶段必然的趋势。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说,“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不仅是从三农问题考虑的,而且是从现代化的前途来考虑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应该说是城镇化过程中或者在城镇化中后期阶段必然的趋势。从我们国家来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让农村发展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也是从国家的经济安全考虑的。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能不要农民。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家,不可能百分之百城镇化。从一般的城镇化发展规律看,中国的城镇化最高也就是在70%~75%左右,人口峰值大约16亿左右,城镇人口不会超过12个亿,农村人口至少在4个亿以上。如果忽视了农民、忽视了农村发展,城镇人口的粮食就解决不了。如果中国的粮食不能自给,人口大国的经济安全就成问题,就会受制于人。 

  三种类型考虑农民城镇化问题 

  周干峙说,中国不能没有农业,各省区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农业。在当前城市化的浪潮下各地都想多发展城镇,想减少农业,减少农村,以为这就是城镇化。现在已经有城镇宣布了100%的实现了城镇化,有不少城镇也在争取要达到100%的城镇化,城镇化似乎已经把农业变得无足轻重了。许多地区,小城市要变中城市,中城市要变大城市,没有城市的地方要变成城市。突出的是苏南地区跟浙江钱塘江三角洲地区,现在从“宁镇扬”到“苏锡常”到“杭嘉湖”已经城市连绵。无论从当前或者从长远考虑,从我国资源开发和粮食安全,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都不可能没有农业。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农产品不可能完全依仗进口,中国的自然条件本来就适合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农业资源应该充分利用。 

  他说,小城镇和村镇不能衰落,因为全国人口达到16亿时,仍有5到6亿农民还会在农村,这些人口必然需要一大批中小城镇作为依托。因此,小城镇建设也必须要不断加强,也要走向现代化。这是最根本的前提与需要。对城镇化的理解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仅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的城镇化建设,而且要考虑留在农村的人口的需要;不仅是劳动分工问题,还要看生活质量,一定要达到跟城市生活的基本水平。世界上所有国家讲城镇化率都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关键就是农民和农村,也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国家应该从三种类型考虑农民城镇化的问题。一是在市域范围内但不一定进入城市,还生活在市域范围内的乡村地区。二是流动的农民,包括已经规划到城市边缘,很快就会进入城市的农民。三是暂时或者长远要留乡务农的农民。这三种农民的长期存在需要有三种城镇化的问题。 

  须安排好农民的补偿问题 

  周干峙说,要解决好失地和流动农民的问题,因为他们已经是准城镇化人口了,让他们有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把他们稳住了,也就稳住了有关的乡村,对乡村也就给予了最实际的帮助,他们把赚来的钱送回农村,也是反哺农村的一种方式。同时,一定要安排好对农民的补偿问题。现在的补偿实际上是单纯的经济补偿,是不全面的。按照经济上的要求,农村土地转换要通过地租理论来进行分配的,地租理论中有级差地租一、级差地租二。按照马克思理论,级差地租二应该分配给原来的土地使用者,这在《资本论》里头有详细阐述。因此,目前补偿得远远不够。即使转换成城镇户口以后,不仅要满足当时的安置,还要考虑是不是可持续发展,是不是他们进城以后不会再转到城市贫民这个道路上去。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