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接着住建部于2014年10月底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同年12月31日财政部又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将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申报海绵城市试点的国内城市一下达到上百个。直到2016年,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正式公布迁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4年至2016三年时间内,"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行业内外的热点话题,在全社会掀起一股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

海绵城市发展历程

什么是海绵城市

国外经验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我国历时短,对海绵城市建设内涵及外延掌握有待加强,海绵城市理念和建设内容仍在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国的城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实践起步较早,他们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水敏性城市设计”、“水资源综合管理”等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可借鉴。

专家解读

海绵城市实践

宏观-海绵国土与海绵区域

“海绵城市”的构建在这一尺度上重点是研究水系统在区域或流域中的空间格局,即进行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并将水生态安全格局落实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成为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在方法上, 可借助景观安全格局方法,判别对于水源保护、 洪涝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管理等功能至关重要的景观要素及其空间位置,围绕生态系统服务构建综合水安全格局。

中观-海绵城市控制规划

主要指城区、乡镇、村域尺度或者城市新区和功能区块。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河道、坑塘,并结合集水区、汇水节点分布,合理规划并形成实体的“城镇海绵系统”,并最终落实到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甚至是城市设计,综合性解决规划区域内滨水栖息地恢复、水量平衡、雨污净化、文化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微观-绿色海绵细胞

“海绵城市”最后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海绵体”,包括公园、小区等区域和局域集水单元的建设,在这一尺度对应的则 是一系列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集成,包 括:保护自然的最小干预技术、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技术、加强型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城市雨 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生态系统服务仿生修复技术等,这些技术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法,让水系统的生态功能发挥出来。

海绵城市之媒体报道

对策和建议

景观中国出品

策划:许裕敏

设计:冯 超


E-mail:news@landscape.cn

编辑部:010-62747825

广告合作:010-827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