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遗产社区何以共生?走进上海正在消失的历史性城市景观

景观设计学 2023-12-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创
《遗产社区共生:上海原点与正在消失的历史性城市景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详最新著作

城市社会的发展、转型以及扩充,是当今中国城市变迁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之一。作为中国的缩影,上海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换言之,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正是从上海启航,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上海无疑是主要起点与重要内容。

上海石库门里弄街区作为文化遗产与大众化的生活空间,对其进行再生研究需要聚焦“遗产”和“社区”两大基本属性,将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事务在促进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目标下进行统筹协作,进而从历史、地理、市场、政策和日常生活等维度描述遗产社区的变化过程,并对其内涵进行相应阐释。

图片

上海石库门里弄街区 © 周详

建立在城市社会复杂性与多元性认知基础上的更新策略,才有助于里弄街区提升其自身的可持续性。近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详的最新著作——《遗产社区共生:上海原点与正在消失的历史性城市景观》一书通过对石库门里弄街区多样性的价值思考,从多维视角审视石库门里弄保护和更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与文化效益,并就石库门里弄对上海城市风貌特色的影响、石库门里弄继续作为大众化生活空间的可能性,以及石库门里弄与城市再开发模式转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以此探讨城市更新与社会转型背景下石库门里弄的再生路径。

图片


 内容概览 

《遗产社区共生:上海原点与正在消失的历史性城市景观》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72-0035-4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2008085)资助出版

图片


 目 录 

 序 章 

变化的遗产,流动的景观

 第一章 

上海 1843:近代都市生活的启航

 第二章 

东西相会:住居文化融汇视角下上海里弄形态溯源与身份解构

 第三章 

消费、邻里与社区:现代化进程中上海社会空间结构变迁

 第四章 

空间重构与地方认同:士绅化运动与上海里弄转型

 第五章 

从形态学到制度经济学:上海里弄城市功能再定位思考

 第六章 

国与家之间:上海里弄街区日常生活空间的断裂与统一

 终 章 

中国语境下的遗产社区建设

图片

当代历史性城市景观研究需要探讨的一个现实背景便是全球化语境。随着全球网络与本土社会冲突与联结的双向加剧,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开始成为全球景观跨越到本土社会时调适转换及整合创新的重要表现。

图片

图片

书籍内页

全球本土化作为一个能够从多元视角对全球化现实及本土社会进行剖析的复合概念,既可指外部力量凭借自上而下的政治机制使本土社会接纳全球化洗礼的过程,亦可指本土社会通过由下及上的制衡举措使全球网络与本土社会有机交融的过程。因此,当全球城市朝着均质化方向发展之际,各地不同的管理体制与发展战略反而有可能创造出多样化的景观。

图片

图片

书籍内页

本书的研究目标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解读“空间”与“场所”之间的力学结构特征,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外部景观与内部景观之间实现“遗产社区共生”的可能条件。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籍内页

本书将历史、地理、市场、政策和日常抗争等多维体系置于上海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的实践过程中加以考察,分别鉴定每个维度下限制石库门里弄保护和更新的条件,并着重分析中国在转型的过程中,国家的政策权利和市场的经济实力通过何种手段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中,同时来自底层的日常抗争又是如何通过实践行动成为自下而生的力量促进国家权力形式和经济方式的变革。

图片


 序言节选 

如何理解并应对城市开发对于历史环境造成的影响?周详在他的研究中并未规避这一古今中外都存在的难题。历史上的石库门,是近代以来国内外移民在上海生活的居所,产生了充满石库门特色的邻里交往方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享誉世界的、能够代表上海地域特色的城市住宅。

我觉得对于新旧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是研究遗产社区问题的捷径。通过分类整理,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看待当前发生的现象,以及如何品味其背后的真正含义。我们一边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心生留恋,一边又会为石库门的未来表示担心。其实,我们还可以探索其他的方法,去理解石库门。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周详开始潜心于对石库门里弄的研究。

在城市中,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并非一个单纯的物理性存在,因为里面还有人在居住和生活。石库门里的每个石阶和窗户,都有它对应的主人。而在建筑背后,石库门的主人与其他人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联系,而且每种联系都具备各不相同的价值。周详正是从居民的这种联系中,发现了石库门存在的价值。周详深入到石库门里弄中,仔细观察路边的风景,努力寻求在各种场合下与当地居民聊天、同时还记录下建筑物的各种变化。周详希望大家从中领会到的是,当您想要研究某个城市或者某个地区的遗产社区时,如果不考虑当地居民那便失去了研究和探讨的价值。

基于城市生活的特点,周详把城市中的“遗产社区”当作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在中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居民如何参与社区工作?社区自治应该怎么做?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周详针对这些问题均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作为读者,我们不仅要从周详那里感受到他选定主题的魅力与意义,也要自己思考一下主题里面所隐藏的深意。

——《序》,漥田亚失

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都市工学系地域设计研究室原负责人、特任教授

2022年12月20日


 作者简介 

图片

周  详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日本东京大学都市工学博士、江苏省双创博士、布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景观建筑学院访问学者、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客座研究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委会青年委员兼秘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土景观专委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南京市侨联青委会委员。先后获得欧盟Erasmus基金会、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日中友好会馆岸本基金会资助,赴欧洲和日本开展学术研究和学位攻读等工作。目前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江苏省双创博士项目和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资助,主要从事景观遗产与历史性城市景观、景观感知与视觉景观、城市更新与公共空间品质营造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获“全国大学生最佳实践带队教师”“东南大学院系最受欢迎教师”称号。现为《景观设计学》期刊执行编委、《Home Cultures》《中国园林》《风景园林》《国际城市规划》《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等期刊专家审稿人与特约编辑。

图片

点击http://landscape.cn/book/514.html跳转购买页面



编辑 | 周舟,田乐
书籍摄影 | 马哲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