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景观与历史的共生:从历史性景观到景观的历史性

admin 2008-09-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本文论述了历史性景观的概念和内涵, 简要阐述了文化建构对历史性景观继承与延续的现实意义。并基于历史性景观的评价与保护,从实现结构优化和文脉和谐两方面进一步探讨了历史性景观恢复与更新的可行方法,以期实现景观与历史的共生,即景观的历史性得以肯定。
  景观首先是人以“感知[1]”为手段作用于自然的物质对象,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部分或全部。西里尔.鲍米尔在《CREATING A VIBRANT CITY CENTURE》一书中写道:“景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由精神创造的有形实体,但是她并不像普遍物品那样简单的呈现——因而有了‘氛围’这个词的使用。”之于“氛围”,我们以“场所”与之对应,是隶属于环境的,而环境更多的是“需要培育[2],而不是创造”;当然,历史性是有利于这种“氛围”的培育的。
  1 历史性景观
  1.1概念

  历史性景观,也称历史景观,即广义上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历史遗迹、历史事件等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外在的物质表现。在我国风景规划中,通常把它理解为人文景源中的园景、建筑、史迹以及风物。因此,作为历史性景观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3]:1)历史文化内涵;2)审美和使用功能,有再利用价值;3)隐含或展现人类劳动成果。                                                                      
  1.2内涵
  根据其历史内涵与形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历史肌理、文化遗产、旧建筑和普通历史遗存四类[3]。
  历史肌理:泛指因自然或人类劳动的长期作用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景观形态,如火山口、丹霞地貌、古河道、人工运河、历史水利工程、遗址或城市传统的空间结构等。(1)                                                       
  图1 庞贝古城遗址 
  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人文景源中的风物元素的物化形式,包括依据民俗活动、神话典故以及地方人物与物产而形成的地域特色景观。除此之外,我国古典园林等传统历史文化名园也属于此类。
  旧建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旧建筑”经历了从单体建筑向建筑环境这一扩大到基于地区层面的转变,是一个由“点”到“面”的上升过程。即不再局限于“具有历史价值和特色的单体建筑”,而是上升到“具有历史特征的地区”,重点是其内部的历史建筑与空间形态。(图2)           
  普通历史遗存:彰显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或构筑物、一般历史事件发生环境的统称。如: 古墓群、纪念碑住、牌楼、故居、会址、古战场遗迹、革命纪念地等。(图3)     
  城市特色不是人为或短期发展所能形成的,而是靠深层次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历史性景观的延续。“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4]。”由此可见,文化的建构之于历史性景观的延续、城市特色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文化建构的方式:
  2.1场地内文化的继承
  所谓场地内文化的继承,是指通过对场地内历史信息的盘点,突出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结合现代需要,传承场地历史文脉。在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这一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设计者通过保留原始信号用房,挖掘部分铁轨,以班驳的古城墙作为历史画卷背景,逐一展现场地的历史信息(图4)。
  2.2场地外文化的借鉴
  一些新建场地内(包括历史性景观扩建场地)除地理肌理外,并无自身的传统文化或文化不突出。这样,设计师可以在了解城市整体框架层次的文化后加以借鉴,以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如北京奥运公园的景观规划——延用北京中轴线,自水体开始,最后将轴线融入自然之中——便是一种文化的借鉴。
  2.3 微观文化的塑造
  在大的延续文脉的前提下,于街道、商店、公园等日常生活的社会交往场所形成“自己社区”的空间感受,这为增加历史环境的活力及趣味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的“时代雕塑”——于细微处以古装老人与现代女子形成对比,增加了历史环境的景观趣味性(图5)。
  3 历史性景观的评价与保护
  3.1评价
  从历史性景观现状出发,根据评价内容划分为历史确定、类别归纳、价值评估和分级对待四个层面依次进行评价,且每一个评价阶段都有其可预测的阶段性目标,协调实现的前一阶段目标为后一阶段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图6) 
  3.1.1历史确定 
  历史确定,即“时间环境[5]——对于场地很重要的历史时间段”的确定,它包括历史时期的查证和筛选两个层面。对于一处历史性景观,首先是查证其历史缘来,因为现在它所呈现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堆积。
  3.1.2类别归纳
  通过前一阶段对历史内容的确定,根据其历史内涵和形式,将评价对象整体或部分分别归纳为历史肌理、文化遗产、古建筑和普通历史遗存。
  3.1.3价值评估
  鉴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不同特色的确定,针对其审美和功用价值予以评估,分析再利用的可能性,为下一阶段提供依据。
  3.1.4分级对待
  综合前面所有的阶段性目标,结合社会经济情况,确定对待不同历史性景观的态度,划分保护的级别,按计划实行保护、恢复和更新。
  3.2 保护
  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人们才开始重视城市历史地段和历史街区的优良品质并予以重新评价。随后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促使人们对历史性景观作出了更为积极的反应。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仍然处于以开发为主导的城市设计阶段,这直接导致了过度开发、城市整体性的失调和传统空间的割裂与消失。为避免这种现象,最大效益的保护和开发再利用历史性景观,实现景观对过去历史表述的同时,融合周边环境以形成新的景观,需要我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5]:
  1)尊重场地自然特征与历史的延续及客观性:即场地的历史和自然特征跟其计划用途之间必须有兼容之处,以便均衡保护与开发利益;
  2)明确时间环境:某些景观可能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不大,但是另一些景观则与某一特定历史时代或历史事件相关联。因此,确定场地的时间环境是评估场地最为关键的步骤;
  3)鉴定与评估:识别场地的独特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融合在时间环境之中的;
  4)景观变迁历史的比较:明确场地随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场地现状同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不同,慎重判断这些变化对景观变迁的影响力;
  5)适度恢复:选择性的执行加固和修补措施,以合理恢复替代简单替换,保留场地本身固有特征。
  4 历史性景观的恢复与更新
  正如“城市历史街区的景观特征及物质空间的延续,是街区肌理以及‘坚固’、持久和弹性等其他物质属性的具体表现”所表述的一样,历史性景观的恢复与更新不是历史性景观简单的罗列与再现,而是要通过对场地当前现状和时间环境的空间结构——历史性景观空间结构、社会人文结构——的比较分析,结合公众参与,在追求历史性景观的原真性和延续性的同时,要保持历史人文风情与景观结构的整合,审视恢复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实现景观与历史的共生。
  4.1实现结构优化
  有言道:“实现城市传统历史空间的有机延续,应当从有效缓解新老建筑外部空间结构的矛盾冲突做起”。那么,对于历史性景观而言,更是要统合现状与历史,比较分析其景观空间结构与社会人文结构。
  4.1.1景观空间结构
  格拉茨说过,“在不伪造历史和文物的情况下保护和修复物质空间,历史的延续性才能真正的得到维持”。因此,首先要协调好改造与保护二者的矛盾;其次是根据历史性景观自身要求选择和判断优化方式并实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再者便是视觉特性的延续,例如曼彻斯特英格拉姆街保留的立面:通过仅仅保留外墙的方式来控制建筑历史改变的方式,以地延续历史街道景观的视特性(图7)。          
  4.1.2社会人文结构
  景观作为一种“生存的艺术[6]”,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渐从视觉感受上升为人与生物圈紧密联系的物质媒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处理手法,掘场地历史信息,坚持本土历史人文风情的延续,是追求场所精神和环境本土化的本质要求。
  4.2实现文脉和谐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和谐”简单的理解为“创造一种视觉上统一的,但并不一定同质的城镇景观”。理查德·罗杰斯认为和谐的秩序来源于“不同时代建筑的并置,其中每一个都是自身时代的表达”,他提出了两种获得文脉和谐的方式:一是文脉统合,一是文脉并置,后者正是延续了现代主义者的设计理念;还有第三种方法,即文脉延续,这与某种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一致的[7]。 

  4.2.1文脉统合
  保持文脉统合——在某种意义上说——意味着周围风格单纯地复制或模仿。这种做法一不小心便会落过肤浅而没有前途的“赝品”、“假古董”,以至“模糊了真实和虚假历史之间的界限,使人在歪曲的文脉中欣赏和理解真实[7]”。(图8)
  4.2.2文脉并置
  现代主义者认为,未来总是意味着与传统的根本决裂。紧邻巴黎Marais历史街区的蓬皮杜中心就是出于这种观点。科尔布认为“那不是粗心或偶然的并置”。在尊重好的历史文脉的同时,不为周围风格所惧,不失时机的体现新事物自身的美学完整性与时代精神,正是文脉并置的关键所在。(图9)
  4.2.3 文脉延续
  后现代主义与遗产保护产业是相互联系的,强调各个时代之间的连续性,注重城市或场所——譬如尺度、细部、外部轮廓线——的历史延续性。文脉延续要求地方传统进行发展和变化,将过去转换为现在的一部分,而不是僵化的利用它。(图10)
  文脉统合将场所的历史演化僵持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刻,与场所一脉相连的景观自然也就被凝固了,新事物的添加,只能是进一步削弱了场所的历史性[7]。凯文﹒林奇曾说“目的在于创造一种与历史长河越来越密不可分的环境,而不是一种永远不变的环境”,而文脉并置与文脉延续的出发点也正在于此,尤其是文脉延续。不过,缺乏整体考虑的文脉并置仍将破坏场所原有的文脉。文脉延续则在过度并置以至毁灭文脉的延续性与企图凝固文脉于某一特定历史环境之间开辟了新的道路。
  5 结语
  时间是景观的精髓,时刻影响着景观项目和地域材质的变化过程,同时塑造了景观的形态和文化内涵。景观除了作为审美对象、栖居环境、印记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因人们、场地以及社会共同作用而传承或产生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因此,我们要精心呵护历史性景观,以维系历史文脉,留住城市的记忆[8]。
但是,仅仅重复过去的某一特点只会形成乏味的将来。为更好地促进历史性景观向历史性的演进,为明天讲述今天的历史,实现景观与历史的共生,我们要善于借鉴城市保护与更新设计的经验,逐渐完善景观保护、恢复与更新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
[2]章俊华.从和谐社会和谐环境所想到的——是创造一个环境,还是培育一个环境[J].中国园林,2007(1):58-60.
[3]韩炳越著.风景园林规划中历史景观保护、修复与更新研究[D].北京: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2005.7.
[4]国际建协.北京宪章[G].1999.6. 
[5](美)Thomas H.Russ编著,顾卫华译.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俞孔坚著.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生存的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
[7] (英)Steven Tiesdell,(英)Tim Heath,(土)Taner Oc著,张玫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8]赵晓霞,刘扬.专家把脉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留住每座城市的“魂”[J].北京城市规划信息,2007(7):16 


  作者简介:
  蒋羿/男/1983年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E-Mail:qzhi0118@emails.bjut.edu.cn,13426068337 (北京 100022)
  王淑芬/女/1965年生/工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北京 100022)
  陈鹭/男/1974年生/工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 (北京 100022)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