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城市旧城改造中对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再认识

admin 2010-03-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开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旧城区许多建筑物和构筑物变得陈旧,其原有设施大大落后于现代化城市运行的要求,居民居住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旧城的衰败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通过对旧城改造及旧城改造过程中面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再次思考与总结,最后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法,并通过举例分析了上海旧城改造和文化遗产保护。

1  关于旧城改造及旧城改造带来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开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旧城区许多建筑物和构筑物变得陈旧,其原有设施大大落后于现代化城市运行的要求,居民居住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旧城的衰败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只有改造原有的设施,改变原来的城市空间,调整交通结构,旧城区才能重新焕发青春,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亮点。因此各大城市纷纷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旧城改造的局面。
  这样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财政效益,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城市环境。但另一方面也对城市建设和规划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而且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
  如此下去,我国各地特色的“城市记忆”,如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和弄堂、天津的小洋楼、山峡的诸多古镇、江南小镇、苏杭水乡⋯⋯将消失殆尽。
2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意义
  
我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城市最直观的历史,也是一个城市体现个性与延续活力的所在。历史遗址、文化遗产是专家对历史的研究以及对我国人民历史文化教育的直观体验,从中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遗产、建筑、街道和空间的发展及兴衰过程,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能发掘地区潜在的魅力,增加人们的社会凝聚力以及社会自豪感;同时,历史文化遗产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其促进了旅游业及系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相关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  旧城改造要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
  
在这种情势下,正确处理旧城更新改造和遗产保护的关系,维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环境特色,保留城市的记忆,延续历史的文脉,在城市开发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面对之前旧城更新改造中历史文化遗产的“死亡”,众多建筑师、规划师、社会学者甚至城市居民都扼腕痛惜。历史遗产的宝贵,也就在于它的不可再生性、不可还原性,其一旦消失,是不可能复制的。因此,我们应迫切地将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在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存应当进行合理的保护和有适度的开发。然而,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与盲目性以及设计改造中忽视的问题。
3. 1  关于“保”与“拆”的矛盾问题
  
对城市特色建筑的保护并不能像保护花瓶那样,不能走进“遗产保护”的极端误区,不能纠结于那些不合时宜阻碍发展而又无记忆价值的“遗存物”,而应先调研,明确哪些建筑该保留或拆除。
  首先应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环境调查与分析,这是最基础的一环,并直接影响这个保护项目是保护实施还是拆除的最终结果。环境调查即是对保护价值所处的区位、使用功能分区、宏观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即配套情况、价值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及商业需求等各方面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具体分析内容见表1 ,根据表1 内容对其分析归类进行下一步功能定位的工作。

表1  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环境调查分析内容

调查内容

分类

所处区位

中心城区

一般市区

城市边缘区

功能分区

传统居住区

传统商业区

新商业区

政策环境

有力政策支持

一般政策支持

无政策支持

经济环境

经济发达

中等发达

经济落后

基础设施及配套情况

配套成熟

一般配套

配套不成熟

建筑环境

风格近似

新旧混杂

全新风格

历史文化环境

文物古迹

重要历史场所

文化风貌区

商业需求

旅游需求

住宅需求

其他商业需求


  在对保护建筑所处的环境进行一番彻底的环境调查分析以后,我们应对保护建筑的使用功能进行定位,看其功能属性属于民居类保护建筑、公用设施类保护建筑、产业类保护建筑还是商业类保护建筑中的哪类保护建筑,并对功能定位作多种可能性分析,从而确定是延续其原有使用功能还是进行一些功能置换,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 2  对保护对象的认识误区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真实性、整体性原则,目前,人们对旧城改造中遗产保护对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同于最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单体保护,而实际上真正意义的旧城遗产保护应是整体意义上的保护,因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仅是其符号性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其积聚的历史沉淀,这种历史沉淀通常由遗产周围的环境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在进行旧城改造建设中,不仅要保护那些重要的建筑物,还要保护那些重要建筑物所在的整体环境,即保护其空间、保护其环境、保护它的城市肌理,甚至要保护其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无形文化遗产。
3. 3  保护区与非保护区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
  保护区与非保护区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往往是旧城改造时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研究、设计的范围只局限于保护区红线内,而红线外往往就只是个“留白”,其衔接过渡生硬而不自然。保护区与非保护区的相互协调将直接影响城市风貌的整体性,我们在设计时绝不能断章取义。因此,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应以保护区为辐射中心,向外扩散形成特色历史风貌的辐射面,并从城市规划上对各个区域的保护规划进行研究和指导。同时,旧城改造时可多开发一些与保护区建筑、环境风格相近的建设项目,以使两区衔接过渡得更加充分、更加协调,城市风貌的整体性得到保证。
4  上海旧城区改造与保护实证
  上海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优秀建筑荟萃,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上海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作当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探索了一条“旧城改造与遗产保护”合理之路———充分利用历史与人文优势,注重对优秀历史建筑和建筑群的保护,优化城市的空间环境,建立多层次的保护与开发机制,保持城市多元文化特色。
  例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整体保护,衡山路—复兴路风貌区内优秀历史建筑数量多,历史建筑和空间类型丰富,风貌特色极其鲜明。通过仔细的调研分析确定区域内的保护内容并制定详细而全面的保护原则,对保护建筑进行分类,对其相应的进行保存、保护、改造与功能更新,保护了风貌区内宝贵的西式住宅、商业、宗教、教育等建筑及其环境特色。
  关于旧城改造,著名的要属太平桥地区旧区改造,此区是上海石库门里弄密集区之一。设计师们通过良好的规划构思,着重保护了区域内的历史建筑“中共一大会址”及其周边的历史风貌,充分发掘旧石库门建筑的历史价值,将其功能进行重新定位——由住宅改造为商业区,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统一。
5  结语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我们在城市旧城改造更新中让旧城区重现昔日繁荣的同时,还应当致力于对本城市、本地区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心保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本城实际,推陈出新,注重城市精神功能,创建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 ]  李其荣. 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  莫天伟,陆 地. 再生上海里弄形态、开发性保护“新天地”[J ] . 时代建筑,2000 (3) :40-42.
[3 ]  郭红霞. 城市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思考[J ] . 上海城市规划,2008 (2) :43-47.
[4 ]  罗扬伟. 旧城改造暴露的问题及对策[J ] . 建材与装饰,2007(8) :78-79.
[5 ]  梁航琳,杨昌鸣.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J ] . 建筑师,2006 (2) :16-19.
[6 ]  吕国昭. 从保护法规的视角探讨上海太平桥地区及新天地地块的开发和保护[J ] . 时代建筑,2007 (5) :156-159.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